为什么朱自清评价闻一多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亦多,话名家骅,字益善,号友山,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水》。他的作品表现了对福国深挚的感情、对黑暗现实 的憎恶和抗议,他是“格律派”诗歌代表,在诗歌界大力提倡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即新诗要有“音乐的美”(韵律和谐)、“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诗歌赏析如下:
本诗创作于1927年,这一年国内形势混乱,先是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大屠杀,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点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不是诗人所期望看到的中国形象,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使诗人感到痛苦无奈,由此生发出强烈 的变革救国的愿望。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军阀黑暗统治的失望愤懑,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至痛至爱的复杂情感。
诗人用呼告、反复、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表达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的悲愤、失望和深深的爱。诗人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时所见到的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黑暗现实,而是我“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 抒发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加凝练、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诗人用“心”的意向来象征他一腔爱国主义的情感。在不停的追问的悲伤的哭喊中,诗人呕出自己的心,才发现原来“祖国”仍在自己的心里。
通篇的呐喊表现了诗人的极度失望与痛心,但是诗人没有因为失望而沉沦,而是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著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之爱的深切、永恒。
以上仅仅只是闻一多先生爱国诗歌中的一首。因篇幅的关系,仅赏析了这首《发现》。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不仅仅表现的诗中,更表现在他的行动中。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为国捐躯,诗人终把生命奉献给了他爱着的这个国家、奉献给了他爱着的这片土地。
朱自清很看重闻一多,所以会有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之称呼。但这个问题的着力点,应该是五四时期和爱国。
五四运动前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冲刷了整个中国大地,而闻一多那时还只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子,但他认为值此国家危难之际,读书人尤其是国家花费巨大培养的学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于是从食堂贴《满江红》的红纸开始,闻一多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后来发展成为轰动一时的五四运动。虽然不是带头大哥,可他却是脚踏实地的运动骨干,为宣传和文书工作贡献了大量的精力。虽然他和家里写信说自己只是满怀热情地帮忙,并无生命危险。但实际上已经是公然向北洋政府示威,而这是要真正的抛头颅洒热血的。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闻一多就是这样血性有为的青年人,是愿意为祖国流血牺牲的人。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正是有像闻一多一样的爱国学子,带起了五四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才为中国的未来点亮了明灯,带来了希望。
所以,说闻一多先生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能得到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