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女神孙一文的故事
在东奥女子重剑决赛上,孙一文对战罗马尼亚波佩斯库。比赛一度焦灼,10:10平的赛点,孙一文抓住机会,一剑封喉。为中国代表团拿下这枚金牌。而这也是自1992年重剑首次成为奥运项目后,中国女选手第一次圆了金牌梦。
赛场上的孙一文,霸气侧漏,女王范儿十足,出剑干净利落。
私下的孙一文,是个安静的山东妹子。
1992年,她出生在山东烟台,从小性格文静,但是却体弱多病,走上体育的道路,全靠父亲的坚持。
小时候,在母亲看来女孩就应该安安静静的,于是带她去学古筝。可父亲觉得女儿身体不好,学古筝没有办法增强身体素质。
到了14岁,孙一文在父亲的指引下,开始接触体育,练习中长跑。
之后,慢慢走上了击剑女神的进击之路。
外表出色漂亮的孙一文,性格却一点都不软。
孙一文身高1米77,体重63公斤,身材高挑的她虽然从外表上看,略显瘦弱,但是她的身材却极其完美,此外她的相貌也是极其出众,仅凭身材和相貌的话,她可能都要比很多娱乐圈的女明星更胜一筹。不过也正因为她选择了运动员这条道路,才让她和娱乐圈的那些女神明星相比,显得是如此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一般的体育项目对人身体都有一定的损伤,由于击剑是身体单侧项目,会练得身体不平衡,就像你看到的,孙一文腿一个粗一个细,不光是小腿,大腿和胳膊等等全部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自己的比赛技巧,孙一文有自己的看法。对方进攻之前肯定是有预兆的,比赛中都是靠着距离来判断选择进攻的,当距离近时,你要么选择后退拉开另找时机,要么距离近时先发动进攻。
孙一文当初之所以选择击剑是因为教练来学校挑中了她,但是她不想去,后来被老妈忽悠去了。说就当出来玩,结果教练太严厉了,她不敢说不想练,就一直练带了现在。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孙一文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很逗的人。
她说,自己其实是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人。因为身上有骨子倔强劲儿,所以在训练中,刻苦且踏实。
经过努力训练,2003年,孙一文进入了栖霞市体育竞技运动学校。2005年,她被烟台击剑队总教练许昭伟看中。
就此,17岁的孙一文,成为了烟台市击剑队一员。
击剑规则说起来那规则太多了,简单说一下赛制。首先是个人赛,分小组比赛七人一组轮一圈打六场比赛,三分钟打五剑。在欧洲比赛的话会有将近300人参赛。打完小组后会有总排名然后淘汰百分之20到30之间,进行个人淘汰赛制,打15剑计时九分钟每三分钟休息一分钟。一般从早打到晚上。打两天才会结束个人赛。紧接着第三天团体比赛。就像田忌赛马一样三人轮番出战。
做好自己,那个第一便不是终极目的。在国家队的孙一文,依旧一向低调,站在孙玉洁、许安琪旁边,她们在里约奥运会上,一起拿下了团体银牌。
当年,是她第一次登奥运。
也是那个被寄予“别第一轮掉就行”的孙一文。
而那年,她一路过关斩将,击败法国选手获得铜牌,是中国队在里约的第一枚奖牌。
这次,东京奥运会。
在中国队的几名击剑运动员都止步于16强赛时,孙一文再度杀出重围,成为了中国队唯一一个晋级8强的选手。
而当她面对世界排名第一的强敌波佩斯库,毫不退却,勇往直前。
平了五年前输给罗马尼亚的遗憾,让东京奥运的场馆,有一枚金牌为击剑队而生,有一首国歌,为击剑,为祖国而唱。
荣誉加码,可这个山东女孩,还是泪洒新闻发布会。
因为她的父亲。
当记者提及父亲的身体状况时,孙一文的笑容突然消失,她在沉默中哽咽。因为此时,她的父亲在北京病重。
“其实,一个月前,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了。”
那个时候,孙一文心中便明白,一旦征战奥运,可能会错过父亲的后一面。“因为我打完比赛需要隔离,我就很害怕,害怕回去看不到他,但,我有我的使命”。
哽咽中,透着这个女孩的坚定和信念。
另外一边,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为女儿加油呐喊。
夺冠的那一刻,父亲泪崩了。
哽咽道:“我太激动了,闺女太棒了,非常给力,非常给力,非常给力,圆了5年的奥运梦。”
即使病重,父亲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女儿。
在看到女儿夺冠的那个瞬间,他给你自己买了一份白菜肉馅儿的饺子,庆祝。
在他看来,女儿的奥运冠军,和儿子的全国冠军, 是大的骄傲。
和姐姐一样,弟弟孙嘉余也是一名击剑运动员。
如今,在山东省击剑队,获得过全国击剑冠军赛成年组男子佩剑团体第一名。
而孙一文作为中国女子击剑队的主力,她曾经帮助中国女子击剑队夺得女子重剑世界杯团体冠军、奥运会团体银牌和世界杯个人冠军、奥运会个人铜牌。
孙一文,1992年6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击剑队女子重剑运动员,身高1米77。
2006年,孙一文进入烟台市击剑队。2010年进入山东省队,2013年进入国家队。。2013年5月,在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大奖赛中,孙一文等代表的中国队获得女子重剑团体冠军。2014年9月,在韩国仁川亚运会女子重剑比赛中,孙一文获得女子重剑团体冠军。2015年10月,在意大利击剑世界杯比赛中,孙一文获得女子重剑个人冠军。2016年8月,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女子重剑比赛中,孙一文获得个人铜牌、团体银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