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个人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这个图片是蔡元培的个人简介

在现代中国,蔡元培曾被人推崇至圣人和完人,尤其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精神和教育理念,是支撑他成为一代圣人和完人的三大支柱,也是他备受人们尊敬的核心精神。

蔡元培是个好学之人,一生的座右铭为“学不厌,教不倦”,25岁中进士,点翰林,三度游学欧洲,见过居里夫人,拜会过爱因斯坦,学贯东西。清朝灭亡之后,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的现实,让他有了“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的理念,一生立志从事国民教育,以提升民众素质为己任。

1916年底,蔡元培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北大校长,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强烈呼吁:“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这句话随即在师生们中间传播开来,一时成为名言,至今听来还振聋发聩。

在教育管理上,蔡元培不持门户之见,无论怎样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一门之专,就大胆启用,王宠惠信奉三民主义,李大钊、陈独秀信奉共产主义,李石曾是无政府主义,辜鸿铭向往君主立宪,一律用。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刘师培、黄侃,无论新文学旧文学的,一律用;张竞生还是个“性博士”,被骂为“文妖”,照样用。他所提倡的“学术第一”“教授治校”“讲学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至今为人称道。

陈独秀为科学与民主大声疾呼,为人又放浪形骸,不拘行迹,经常去八大胡同撒钱,甚至被妓女控告,经报纸报道后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被警察局传讯,斯文扫地,是蔡元培三番五次地帮他解围,才没至于身败名裂。所以,陈独秀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一文中由衷赞叹道:“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蔡元培其实还是个很幽默的人。他任北大校长期间,有一回,他同教授们在一起聚会,钱玄同故意找茬,打趣地嘲笑蔡元培的字不好说:“蔡先生,清朝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好的才可能考上,您的字写成这样,怎么考中的翰林?”蔡元培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也不知,大约是因为那个时候正风行黄山谷的字吧。”黄庭坚写字不依常法,剑走偏锋,在书法上却入选“宋四家”,乃顶尖高手,可见蔡元培不但幽默,也极自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