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学习进阶的秘诀。

前言

无论是上学时,还是毕业后,关于学习方面的困惑,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缺席过。

我们往往会认为,只要我们不停地学,努力地输入,就会学有所成,但现实总是让我们觉得失望。

在学校时,每天从早学到晚,学六天休一天,不可说不努力,但收获的只是无力和疲累,不仅考试没有如愿拿到高分,对知识的运用也没有多娴熟;毕业后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听了许多课,报了许多付费课程,想多学一点知识和技能,知识虽然学了不少,但还是没什么获得感,找不到自我价值。

是我们不努力吗?当然不是。但为什么已经很努力了,进步还是很慢,慢到怀疑自己的智商,失去信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问题在于我们不了解学习进阶的奥秘,不仅缺乏输出和反馈意识,还不擅长对知识进行关联,不懂得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输出和反馈的神奇效用

首先,我们来聊聊输出和反馈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认知升级》一书的作者刘传小时候有段神奇的学琴经历:他从零开始学电子琴到考上十级只用了两年时间,而且这两年时间里,3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一点乐理知识,而同龄人取得这一成绩通常要四到五年。

不可思议吧?那他的老师到底是怎么教他的呢?

他写道:“老师先示范左手,再示范右手,再合起来弹一遍,让我大概知道这一首曲子出来是什么样子。接下来一周我就要努力练成这样子,周末的时候验收。不通过,继续练,通过,再到下一首曲子。如此循环两年,后练成的曲子直接达到十级。”

虽然不知道乐理,但他依靠这样的方法,仍然能够完整流畅的演奏曲子给别人听,并由此收获即时夸奖和赞扬,而夸奖和赞扬又会增强他继续练琴的信心,让他始终沉浸在练琴的乐趣里。

相反,现在的孩子学习乐器不仅要从系统枯燥的理论开始,而且为了考级,他们要重复练习应试曲目,艰辛的学习过程却长时间收不到任何正向反馈,孩子当然容易抗拒,导致考级历程过长。

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不在努力程度,而在于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

我们再来想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小时候学习说话和走路,完全不是从学习拼音规则、字母发音、力学原理、肌肉控制开始的,而是不断地模仿和练习,直接去说、去走,从环境中持续获得反馈,体会乐趣,修正不足。终,我们就自然学会了说话、走路。

而成年后,我们渐渐地忘记了这种学习方法,反而转向以基础、原理为导向的系统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的,但过程却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以致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

现在,让我们再来想一想,之所以努力学习却进步缓慢,是不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要输出点什么以换取有效反馈来激励自己?

就以读书学习这件事来说,我们都以为阅读是加入了自己思考的主动行为,认真读完一本书,我们就又增加了一点知识储备。

但实际上,阅读的过程仍然是单方的被动输入,如果读书时没有做读书笔记,读完书后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写点读后感,没有将书中的精华内容加工写成书评输出,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那么,合上书本没多久,我们就会忘记书中讲述的大部分内容。

可见,抽象学习的过程,只靠一味的输入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重视输出和运用,倾心打磨一篇现阶段自己能产出的高价值作品,凭借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简言之就是“锁定价值——打磨作品——获取反馈”。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看了一本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很有感触,我们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简单介绍一下书中的故事以及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启发,或者写一篇书评,讲一下这本书的特别及伟大之处,发表到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一些诸如点击、点赞、评论之类的反馈,验证一下自己的阅读效果。

如果获得的是正向反馈,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就会更强一些,输入和输出的动力都会更足一些。

如果获得的是反向反馈,我们虽然不免痛苦难过,但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冷静、客观地从有价值的不同声音里汲取修正、完善的养分的机会,这恰恰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总之,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用触动和关联实现学习进阶

有输出意识能够以高价值作品换取反馈,我们就迈出了进步的第一步。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触动和关联,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让我们读过的书、学过的东西真正为己所用,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学习进阶。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忆一下我们在读书学习中常用的模式:不断地阅读书籍,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点赞收藏,知道了不少新名词、新概念、新知识点,虽然我们的知识量增加了,但还是没有多少获得感,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新学习的知识点是孤立的,它们与我们既有的认知体系没有发生足够的关联,换句话说,它们还没有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举个例子,我们都听说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我们的需要从下到上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有更高一层次的需要。

这个理论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却基本没有运用过这个理论。因此,这个理论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孤立的新知识。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进而建立并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我们学习的东西才能真正为己所用。

那怎样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呢?

我们可以借鉴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里提出的“触动学习法”: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简言之,就是“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三部曲。

首先,寻找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在读书时,如果我们发现在读到某个信息点的时候,自己特别有感触,会想到之前看过的东西,或者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引发了自己的大量思考,书读完之后,还是对这个信息点印象深刻,那就是触动自己的信息点了。

讲到这里,我们大概也发现了,这些触动自己的信息点一般都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迫切的实际需求或是已有的认知网络连接相对比较紧密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动力去加工整合相关的信息,为我们独特认知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其次,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如果一个信息点让我们有所触动,但我们没有及时强化它,那它可能就又变成无效信息了。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及时和这些触动点产生连接,怎么连接呢?

我们可以时常问一问自己“这个知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看看还有什么现象能被这个理论解释。

我们仍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例,当别人讲起自己小时候缺乏安全感,导致长大后不知道怎么与人自然交往的时候,我们会立刻想到这不就印证了需要层次理论吗?因为安全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所以影响了社交需要的发展。

后,在实践中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帮助我们判断和决策。

我们仍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例,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听话、不爱学习的情况时,我们可以用需要层次理论想一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对孩子不够尊重,才导致孩子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内耗,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呢?

这样,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才算落到了实处,在亲子关系层面上,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又完善了一点。

当我们学会用输出换取反馈,提升学习动力和效率,用触动引发关联,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我们就能够摆脱低效努力陷阱,稳步迈向学习进阶之路!

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一、我们之所以被低效努力所困,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学习的奥秘,缺乏输出和反馈意识,不擅长对知识进行关联,不懂得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要摆脱低效努力陷阱,实现学习进阶,不仅要有输出和反馈意识,锁定价值,打磨作品,获取反馈,还要学会运用“触动学习法”,通过“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这三个步骤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